English

热血浇铸石油丰碑

1999-10-11 来源:光明日报 文惠玲 迟续 我有话说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40周年。如今大庆油田已成为世界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11个特大油田之一,年产原油占全国总产量的46%。从1960年开发以来,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5.6亿多吨,累计出口原油3.44亿吨,创汇482亿美元,累计上缴利税2100多亿元。

在大庆油田大同镇附近,耸立着一座丰碑——松基三井纪念碑。碑的背后,铭刻着为发现大庆油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名字,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大庆市委主委杨继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杨继良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40多年来,他先后在陕甘宁、松辽和下辽盆地从事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参与制定了松辽和下辽盆地的石油地质探勘部署,直接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井的拟定设计工作,为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之子”。

杨继良自从事石油地质勘探那天起,就决心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铸中国的石油丰碑。1958年春,他奉命来到松辽大地,在松辽石油局地质室参加踏勘工作。当时,地质部和石油部已在松辽盆地作了重力、电法和磁力普查工作,但是盆地里有没有可供开采的石油,富集的油田在哪里,还是一个谜。杨继良和伙伴们走遍了松辽盆地中心各个地区,松基一井、松基二井,分别在井深1800米和2887米见到少量油气显示,但不具工业开采价值。难道真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中国贫油吗?科技工作者不服气,要再打一口深探井,在中央凹陷区选出突破口!

井基位的选定事关大局,松辽石油勘探局调集精兵强将,开始了更深入的勘探调查研究。杨继良和邱中建、张文昭、钟其权等几个年轻的地质师从勘探一线调到设计攻关小组。在井位拟定设计工作中,石油部多次召开会议,最后把井位定在了杨继良等人提出的大同镇电法隆起上。《松三井及松三井意见书》由张文昭、钟其权分别两次拟稿,向石油部汇报,第三次由杨继良拟稿正式向石油工业部呈报了新的高台子地区地震测量后的松基三井井位图。石油部很快批复,并聘请国内外地质专家听取了杨继良的汇报。这口在中国石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松基三井,终于开钻。

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一股强大的带着地热的油流,冲破沉睡亿万年的松辽大地喷涌而出,迎来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曙光。杨继良和其他地质人员的名字,从此载入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史册。

松基三井喷油后,杨继良紧接着又参加制定了大庆油田整个长垣的勘探部署研究工作,为拿下大庆油田南部大面积含油区,开辟大庆油田北部高产油区,立下了新功。1962年,石油工业部余秋里部长根据他的汇报,拍板决定在北部长垣的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三个构造上再打三口探井,于是“三点定乾坤”,也由此调整了以西南部葡萄花油田为中心展开大会战的原定部署。1967年,他主动申请投身参加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为在于楼地区找油作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以后,已担任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的杨继良,带领科技人员刻苦攻关,不仅使大庆外围油田年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还为三肇地区相继发现四个亿吨以上的大油田做出重要贡献。这不但为大庆油田稳产5000万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石油勘探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凭着深厚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杨继良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1978年以来,他先后取得1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4项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他在陆相沉积盆地石油勘探研究中的突出贡献,1981年美国石油地质学会在丹佛召开年会时,特邀请他到会宣读了《中国松辽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论文。

如今,杨继良虽已退出科研领导岗位,但仍在为油田的建设事业培养新人,为科研工作出谋划策,辛苦奔忙。共和国不会忘记像杨继良一样为石油事业拼搏奉献的人们,是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创造了我国石油事业的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